《三国志》与《三国演义》的对比》
一、体裁差异
《三国志》:纪传体断代史,以人物传记为主,如《魏书·武帝纪第一》《蜀书·诸葛亮传》等,较为真实地反映当时社会历史。
《三国演义》:小说,采用章回体形式,以故事的情节编排,以吸引读者为主要目的,其中有许多虚假夸张的成分,情节跌宕起伏。
二、创作时间与作者
《三国志》:创作于公元 280 290 年,作者是西晋的陈寿。陈寿少好学,师事谯周,在蜀汉时任观阁令史,蜀亡后入晋,历任著作郎、治书待御史等职。
《三国演义》:创作于明初洪武年间,作者是罗贯中。关于罗贯中的籍贯有太原(今山西)和钱塘(今浙江杭州)两种说法,不可确考。据传他曾充任元末农民起义军张士诚的幕客,除《三国志通俗演义》外,还创作有《隋唐志传》等通俗小说和《赵太祖龙虎风云会》等戏剧。
三、内容特点
《三国志》:大部分内容可视为史实,虽简略但意义深刻,采用“传记式”,如某某人第几传,分《魏书》《蜀书》《吴书》。例如对诸葛亮的记载,展现了其忠诚、谨小慎微、善于谋断等多方面的性格特点。
《三国演义》:基于《三国志》和其他野史创作,基本的历史框架和重大历史事实真实,如三国鼎立的局面等,但增加了故事趣味性,如对诸葛亮形象的神化,对关羽“义”的过度渲染等,对人物的描写多有偏离史实,有过分英雄化或丑化的情况。就像金庸的《射雕英雄传》,历史框架和主要人物真实,一些武功等则是虚构的。
四、历史观与价值取向
《三国志》:相对客观,虽有拥曹倾向(作者陈寿是晋朝人),写刘备多用“贼”的称号,但整体以史实为基础,为后人研究三国历史提供了重要依据。
《三国演义》:拥刘反曹,将刘备塑造为汉室皇权正统的继承者,仁民爱物、礼贤下士,是“仁”的代表;曹操则被刻画为残忍、奸诈的反面人物典型。这种历史观和价值取向反映了民间传说和文学创作的特点。
五、受众与影响
《三国志》:因其内容简略但真实,更适合对三国历史有一定了解,希望深入研究历史的读者,是史学研究的重要材料。
《三国演义》:文字较通俗,故事趣味性强,适合不了解三国故事的人阅读,在民间流传广泛,对中国文学、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,如书中的人物形象家喻户晓,“三个皮匠,合成一个诸葛亮”等俗语流传至今。其情节也被改编成多种艺术形式,如戏曲、电影、电视剧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