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智绝”诸葛亮
通过《草船借箭》《借东风》《舌战群儒》《空城计》等名篇,刻画出诸葛亮足智多谋,使其成为民间智慧代名词,有“五百年才出一个诸葛亮”之说。
诸葛亮得以千古流芳,其智慧可概括为“神机妙算”,人生可概括为“鞠躬尽瘁”。
可惜小说与历史有别,历史上诸葛亮军事才华远不如周瑜,小说却将周瑜打成嫉才小人。五丈原弥留之际,诸葛亮寄希望七星灯保命,还加害于魏延,最终未能挽救蜀国命运。
“义绝”关云长
关羽是义簿云天的代名词,华容道义放曹操是其受万人敬仰的重要因素。
当年曹操放关羽,关羽却在曹操落难时要杀他,最能代表其义气的是挂印封金、过五关斩六将。
屯土山被曹操围住时,关羽为保全刘备家室,答应“降汉不降操”,曹操待他优厚,他却只是表面应付,得到赤兔马后扬长而去,还杀了曹操六将。
“奸绝”曹操
三国演义中因时代原因,作者对人物刻画有偏颇,刘备成了大仁大义的英雄,曹操却成了奸雄。
历史上曹操是大英雄,谋略胆识当世无双,统一大半个中国。但小说中他被描写得奸诈,有许多相关名篇。
曹操形象是既凶残奸诈又有雄才大略的政治野心家和军事家,人生信条是“宁教我负天下人,休教天下人负我”。
《三国演义》相关介绍
全名为《三国志通俗演义》,是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,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历史演义小说,作者是元末明初的罗贯中。
成书后有多个版本传于世,明末清初毛宗岗对其整顿回目、修正文辞、改换诗文。
描写从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近百年历史风云,以战争为主,诉说群雄割据混战和三国政治军事斗争,最终司马炎一统三国建立晋朝,塑造众多三国英雄人物。
全书大致分为黄巾起义、董卓之乱、群雄逐鹿、三国鼎立、三国归晋五大部分,兵法三十六计融于字里行间。
相关人物介绍
曹操:字孟德,小名阿瞒,沛国谯县人,三国曹魏政权缔造者。黄巾军起义时任骑都尉,后先后打败吕布、袁术、袁绍等豪强,统一北方,曾在赤壁被周瑜、诸葛亮用火攻战败,建安二十一年受封为魏王,四年后病死于洛阳。形象上是凶残奸诈又有雄才大略的政治野心家和军事家,深通兵法,善于用兵,施谋用策,以弱胜强,统一大半个中国。
诸葛亮:字孔明,号卧龙,徐州琅琊阳都人。刘备三顾茅庐求教,提出隆中对策,赤壁之战后协助刘备大败曹操,攻取益州、汉中。蜀章武二年刘备兵败夷陵,次年病亡,诸葛亮奉遗命辅佐后主刘禅,建兴三年进军南中,采用攻心为上之策使孟获等心悦诚服,六出祁山与司马懿对峙,终因积劳成疾卒于五丈原。
关羽:本字长生,后改字云长,河东郡解县人,被称为“美髯公”。早年跟随刘备,赤壁之战后长期镇守荆州,建安二十四年在与曹仁的军事摩擦中逐渐占据上风,水淹七军威震华夏,后因东吴偷袭后方,在与徐晃交战中失利,兵败被杀。关羽去世后逐渐被神化,民间尊其为“关公”,历代朝廷多有褒封,清代奉为“忠义神武灵佑仁勇威显关圣大帝”,与“文圣”孔子齐名,《三国演义》尊其为蜀国“五虎上将”之首,毛宗岗称其为“义绝”。
三英战吕布的故事
刘备有心抱负天下,关羽、张飞身怀绝技未得展示,此前关羽斩杀华雄初显本领。袁绍派出八路诸侯迎敌,曹操引军接应。吕布出战英勇无敌,刺死方悦、穆顺,砍伤武安国,又战败公孙瓒。张飞挺矛出战,与吕布酣战五十回合不分胜负,关羽舞八十二斤青龙偃月刀夹攻,三匹马丁字儿厮杀仍未能战败吕布,刘备举双股剑助战,兄弟三人围住吕布,四匹马像走马灯一样厮杀,吕布最终抵挡不住败回虎牢关。
孔明出山的故事
初春,刘备择选吉日再往隆中求贤,关、张不悦但勉强相随。刘备三顾茅庐,适逢诸葛亮午睡未醒,备吩咐关、张在门外等候,自己徐步而入,屏气立于阶下恭候,直到诸葛亮醒后才入内相见。两人交谈后,刘备深受教益,茅塞顿开,便拜请孔明出山相助,孔明感其真诚答应出山,随刘备同赴新野。曹操南征,刘备请诸葛亮破敌,诸葛亮调兵遣将,命赵云诱敌入博望坡,关平备足引火之物等候,刘备引军为后援,敌军一到即弃营而走,见火起再回军掩杀,孔明与糜竺、糜芳引军镇守新野县城。关羽、张飞和众将初次见孔明用计,均疑惑不定。夏侯惇率军来到博望,赵云诈败而走,刘备引兵接应也弃营而逃,夏侯惇追之,时天色已晚道路狭窄,李典、于禁提醒,夏侯惇醒悟已晚,顿时火光四起,曹军大乱,赵云回军赶杀,刘、关、张分头杀出,曹军大败,夏侯惇狼狈逃走,至此关、张心服孔明。
三国演义中的三绝
智绝:诸葛亮,字孔明,号卧龙,三国中智商最高的人。
奸绝:曹操,字孟德,三国中最奸诈的人,治世之能臣,乱世之奸雄!
义绝:关羽,字云长,最讲义气的人,和刘备、张飞桃园结义,后来身在曹营心在汉,华容道义释曹操等,故事很多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