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三十六计》相关内容
一、作者相关
《三十六计》并非孙膑所写,而是一代兵法大家孙武所著。孙武出生于公元前 535 年左右的齐国乐安(今山东惠民),其祖先妫满被周朝天子册封为陈国国君,后因陈国内部政变,妫完逃到齐国,改姓田,田完五世孙田书因领兵伐莒有功,被齐景公封在乐安并赐姓孙氏,孙书之子孙凭成为齐国卿。孙武在齐国贵族家庭的优越环境中,阅读古代军事典籍《军政》,并目睹战乱,萌生远奔吴国施展才能的念头。大约在齐景公三十一年(公元前 517 年),孙武投奔吴国,结识伍子胥,后被吴王阖闾任命为将军。
二、军事事迹
吴王阖闾即位三年(公元前 512 年),准备西进攻伐楚国,孙武指挥吴军攻克楚的属国钟吾国、舒国。阖闾欲长驱直入攻克楚都郢,孙武认为不妥,建议收兵蓄锐,后与伍子胥共同商订扰楚、疲楚计策,轮番袭扰楚国,使楚国人力物力大量耗费,国内空虚。
公元前 506 年,楚国攻打已归附吴国的小国蔡国,孙武指挥 3 万精兵伐楚,改变沿淮河进军路线,从陆路进攻,大败楚军,攻入楚国国都郢,创造以少胜多的战例。
公元前 496 年,阖闾不听孙武劝告,仓猝出兵越国,被勾践击败,阖闾伤重身亡。夫差即位后,孙武和伍子胥整顿军备,辅佐夫差。公元前 494 年,吴越交战,吴军大败越军,勾践求和。
公元前 482 年,越军乘吴军主力聚集黄池之机,发兵袭吴,攻入吴国国都,吴国由盛转衰,公元前 473 年正式被越国灭亡。
三、成书过程
大多数学者认为《三十六计》是在历代优秀兵法书籍基础上高度总结凝炼而成,开始认为作者是檀道济,因其为南北朝时期军事家,且《南齐书·王敬则传》中有“檀公三十六策,走为上计”之言。但兵书上部分策略出自南北朝以后时期,说明在传承过程中出现遗失,后在明清时形成最终版。
四、书籍简介
全书篇幅不大,每一计高度总结为几个字,36 计对应 36 个词语,如金蝉脱壳、抛砖引玉等,读起来朗朗上口,有益于学习和背诵。
民国 32 年(1943 年),叔和在成都祠堂街旧书摊发现 1941 年由成都瑞琴楼发行、兴华印刷厂翻印的土纸印本《三十六计》,篇首说明原书手抄本于民国 30 年(1941 年)在陕西州(今彬县)发现,末尾数十篇附抄三十六计。1961 年 9 月 16 日,叔和在《光明日报》撰文介绍,后经无谷先生译注,流传较广,现今众多《三十六计》出版物皆源于此。上世纪 60 年代初,莫文骅将军得知后印成册供学习参考,邓拓在《北京晚报》的《燕山夜话》专栏也有关于“三十六计”的文章,文革初期遭迫害。无谷译注的《三十六计》自 1979 年公开出版以来,发行 50 余万册,李炳彦改编的《三十六计新编》印行 161 万册,还被绘制成连环画、拍成电视系列片,在国内外都有广泛影响,如瑞士汉学家胜雅津博士认为西方人计谋跳不出其中范围,日本人称其为“运筹帷幄的诀窍”,法国海军上将科拉斯特认为是中国战略经典著作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