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桃花源记》相关内容
创作背景:元熙二年刘裕废晋恭帝,次年毒杀,激起陶渊明波澜。他借此创作,寄托政治理想与情趣,《桃花源记》由此诞生。陶渊明早年有“大济苍生”志,却因时代腐败、门阀制度等,抱负难展,与现实矛盾尖锐,遂辞官归隐,借《桃花源记》塑造美好境界。
内容赏析:以桃花林铺垫引出桃源世界,那里单纯美好,无税赋战乱等,人与人关系平和诚恳,虽不存在现实中,却是作者精神寄托。文章结构巧妙,以捕鱼人经历为线索,开头交代真实,结尾南阳刘子骥规往不果,余意无穷。
至今沿用成语:有“世外桃源”“豁然开朗”“无人问津”,如今大多用其比喻义或引申义,如“世外桃源”指不受外界影响的地方或幻想世界等。
相关情节:武陵渔夫偶然穿过桃林尽头山洞,发现世外桃源,里面人们怡然自乐,自称避秦战乱而来,渔夫离开并做记号,太守派人寻未果,南阳刘子骥计划前往也未果,后再无人寻。
描写桃源景句:忽逢桃花林,夹岸数百步,中无杂树,芳草鲜美,落英缤纷。土地平旷,屋舍俨然,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。阡陌交通,鸡犬相闻。其中往来种作,男女衣着,悉如外人。黄发垂髫,并怡然自乐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