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桃花源记》相关信息
一、创作背景
元熙二年(420 年)六月,刘裕废晋恭帝为零陵王,次年,用毒酒杀害晋恭帝。这激起陶渊明思想波澜,他无法改变也不愿干预现状,借助创作抒写情怀,寄托政治理想与美好情趣,《桃花源记》由此产生。此作品为陶渊明晚年所作,是其相关作品的序言。
二、原文内容
魏晋陶渊明
晋太元中,武陵人捕鱼为业。缘溪行,忘路之远近。忽逢桃花林,夹岸数百步,中无杂树,芳草鲜美,落英缤纷,渔人甚异之。复前行,欲穷其林。
林尽水源,便得一山,山有小口,仿佛若有光。便舍船,从口入。初极狭,才通人。复行数十步,豁然开朗。土地平旷,屋舍俨然,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。阡陌交通,鸡犬相闻。其中往来种作,男女衣着,悉如外人。黄发垂髫,并怡然自乐。
见渔人,乃大惊,问所从来。具答之。便要还家,设酒杀鸡作食。村中闻有此人,咸来问讯。自云先世避秦时乱,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,不复出焉,遂与外人间隔。问今是何世,乃不知有汉,无论魏晋。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,皆叹惋。余人各复延至其家,皆出酒食。停数日,辞去。此中人语云:“不足为外人道也。”
既出,得其船,便扶向路,处处志之。及郡下,诣太守,说如此。太守即遣人随其往,寻向所志,遂迷,不复得路。
南阳刘子骥,高尚士也,闻之,欣然规往。未果,寻病终,后遂无问津者。
三、作者简介
陶渊明(352 或 365 年—427 年),字元亮,又名潜,私谥“靖节”,世称靖节先生。浔阳柴桑人。东晋末至南朝宋初期伟大的诗人、辞赋家。曾任江州祭酒、建威参军、镇军参军、彭泽县令等职,最末一次出仕为彭泽县令,八十多天便弃职而去,从此归隐田园。他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,被称为“古今隐逸诗人之宗”,有《陶渊明集》。
四、文学地位与影响
陶渊明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,有赖于他的散文和辞赋,实不下于他的诗歌。特别是《五柳先生传》《桃花源记》和《归去来兮辞》,这三篇最见其性情和思想,也最著名。他的文学思想注重历史与生活的真实,更注重思想情感和襟怀抱负的真实,是较完美的艺术真实。他对自然的理解表现其文学思想的独特性,不言教化、不事雕凿,注重情感的自由抒发,注重诗文的自然天成。无论是提倡艺术真实,还是推崇文学的自然,都是为了酣畅淋离地表现人生,这是他文学思想的灵魂。陶渊明对社会人事的虚伪黑暗有极清醒的认识,他的隐逸具有深刻的批判社会现实的积极意义。当陷入饥寒交迫的困境时,他虽彷徨过、动摇过,但最终坚守清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