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、《三十六计》的作者及发现历程
现今流行本《三十六计》于民国 32 年(1943 年)被叔和在成都祠堂街旧书摊发现,此为土纸印本,1941 年由成都瑞琴楼发行、兴华印刷厂翻印,小 32 开,封面书“三十六计”,旁注“秘本兵法”,未见作者或编者姓名。篇首说明原书是 1941 年在陕西州(今彬县)发现的手抄本,前部是养生之谈,末尾数十篇附抄三十六计才知是兵法。
1961 年 9 月 16 日,叔和在《光明日报》“东风”副刊撰文介绍这一发现,该孤本经无谷(姚炜)先生译注后流传较广,现今市面上众多《三十六计》出版物皆源于此。
上世纪 60 年代初,莫文骅将军任解放军政治学院副院长时看到此文章,联系报社后获赠原书,初读后令人印成册供教职工学习参考,还送呈毛主席及中央领导同志等,他们认为此书有参考价值。
上世纪 60 年代初任北京市委副书记的邓拓,应《北京晚报》约请开辟《燕山夜话》专栏,1962 年 9 月 2 日发表关于“三十六计”的文章,文革初期《燕山夜话》被列为大毒草。
二、与孙膑相关的《三十六计》内容
孙膑与孙武:孙膑是孙武的后代。孙武是中国春秋时期军事家,著有《孙子兵法》十三篇,被誉为“兵学圣典”,置于《武经七书》之首。孙膑是战国时期军事家,曾与庞涓同窗,受庞涓迫害后投奔齐国,被齐威王任命为军师,辅佐田忌取得桂陵之战和马陵之战的胜利,奠定齐国霸业。
《三十六计》相关计谋举例:
备周则易怠,常见则不疑。阴在阳之内,不在阳之对。如薛仁贵巧渡唐太宗等。
共敌不如分敌,敌阳不如敌阴。如李秀成智解天京之围,突袭屯粮地杭州再回师天京夹击清军。
敌已明,友未定,引友杀敌,不自出力,以《损》推演。如孔子派子贡游说列国,以借刀杀人之计存鲁、乱齐、破吴、霸越而强晋。
困敌之势,不以敌;损刚益柔。如毛泽东“蘑菇战术”,让敌人追击后伏击。
敌之害大,就势取利,刚决柔也。如淝水之战,乘敌人立足未稳出击打败敌人先头部队。
势必有损,损阴以益阳。如赵氏孤儿,用自己儿子替代赵家儿子。
三、《三十六计》的归属及版本
《三十六计》既不是孙膑兵法里的,也不是孙子兵法里的。“三十六计”一语先于著书之年,语源可考自南朝宋将檀道济(?—公元 436 年),意为败局已定唯有退却方为上策,后人赓相沿用。明末清初有人采集群书编撰成《三十六计》,原书按计名排列,分胜战计、敌战计、攻战计、混战计、并战计、败战计六套,每套各含六计,共三十六计,解说依据《易经》等思想推演,含朴素军事辩证法因素,解说后按语多引证宋代以前战例和兵家语句,全书还有总说和跋。
现传《三十六计》较早版本系 1941 年由成都兴华印刷厂用土纸翻印,封面书“三十六计”,旁注“秘本兵法”,说明原书是 1941 年在分州(今陕西省分县)某书摊发现,抄本前部是养生之谈,末尾数十篇附抄三十六计且解释用兵法。1961 年叔和在《光明日报》撰文介绍后,将土纸本赠给解放军政治学院,此后出现各种翻印和传抄版本。为便于熟记三十六计,有学者取每计一字组成诗:金玉檀公策,借以擒劫贼,鱼蛇海间笑,羊虎桃桑隔,树暗走痴故,釜空苦远客,屋梁有美尸,击魏连伐虢。全诗除檀公策外,每字包含一计,依次为:金蝉脱壳、抛砖引玉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