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三国演义》佳句摘抄及相关内容
佳句一:天下大势,分久必合,合久必分
此句以深刻哲理揭示历史发展规律,三国时期国家分裂,群雄并起,最终走向统一,后又可能再次分裂,不仅适用于三国,更是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概括。
佳句二:鞠躬尽瘁,死而后已
出自诸葛亮《出师表》,表达他对国家的忠诚与事业的执着,体现其高尚道德品质和无私奉献精神,激励后人为国家民族利益而奋斗。
佳句三:宁教我负天下人,休教天下人负我!
曹操所言,展现其极端自私和冷酷无情的一面,凸显他作为政治家和军事家的冷酷决断,反映三国时期政治斗争的残酷性。
相关故事及内容
三顾茅庐
东汉末年,刘备屯兵新野,带关羽、张飞三次到南阳邓县隆中诸葛草庐请诸葛亮出山辅佐,其谈话内容即《隆中对》(三分天下战略决策),后传为佳话渐成典故,常比喻真心诚意一再邀请有专长的贤人。
桃园三结义
当年刘备、关羽、张飞三位仁人志士,在桃花盛开的季节、绚烂的园林举酒结义,对天盟誓,有苦同受、有难同当、有福同享,共同实现人生美好理想,此故事被人们传诵并效仿。
三英战吕布
曹操联合十八路诸侯讨伐董卓,上将吕布一连打败众将,刘备、关羽、张飞三兄弟在虎牢关与吕布大战。“三英”指刘备(字玄德)、关羽(字云长)、张飞(字翼德)。
三让徐州
汉献帝初平四年(193 年),曹操因张杀死曹嵩及其家人而发兵攻徐州,陶谦请北海相孔融、青州刺史田楷前来相救,刘备遂带关羽、张飞、赵云和数千人马奔赴徐州。
三气周瑜
明代罗贯中所作《三国演义》中故事,周瑜三次用计皆被诸葛亮识破,第二次欲遣鲁肃为刘氏代取西川换还荆州却又被识破,领军至城下又遭四路截杀,气得箭疮迸裂,临终荐举鲁肃继任水师都督。
三国简介
魏国:最早建立,由魏文帝曹丕建立,其父曹操在官渡之战消灭北方众多割据势力奠定基础,赤壁之战大败后为三国鼎立奠定基础,后司马家篡位,于魏元帝曹奂之手灭亡。
蜀国:由刘备建立,曾大败曹操于赤壁,与孙权争夺荆州,在川蜀夺取刘璋领土,猇亭之战大败,刘备死于白帝城,后主刘禅首个被灭国,蜀汉亡国。
吴国:由吴大帝孙权建立,蜀军攻魏时称帝,多次出兵北伐,最终被西晋武帝司马炎攻破,是三国中最后一个灭亡的国家。
《三国演义》概述
描写从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近百年历史风云,以描写战争为主,诉说东汉末年群雄割据混战和魏、蜀、吴三国政治军事斗争,司马炎一统三国建立晋朝。该书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章回小说,开创历史演义小说先河,是中国第一部长篇文人小说,被广泛认为是四大古典名著之一,对后世文学影响深远。其中曹操被描绘为复杂艺术典型,善恶兼具;刘备被描绘为宽厚仁慈、知人善任的政治家;孙权被罗贯中塑造为外表独特、胆识过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形象,深入人心。
相关佳句:
1. 良禽择木而栖,贤臣择主而事。
2. 非淡泊无以明志,非宁静无以致远。
3. 万事俱备,只欠东风。
4. 赔了夫人又折兵。
5. 令我永生难忘的仍是姜维的那句话:人生如白驹过隙!
6. 大丈夫生于天地间,不识其主而事之,是无智也!今日受死,夫何足惜!
7. 攻心为上,攻城为下;心战为上,兵战为下。
8. 父精母血,不可弃也。
9. 大丈夫处世,遇知己之主,外合君臣之义,内结骨肉之恩,言必行,计必从,祸福共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