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三十六计》计谋详解
一、计谋列举
瞒天过海:古时早有使用,如春秋齐姜和狐偃灌醉晋公子重耳使其离齐;隋代贺若弼大张旗鼓换防麻痹敌军后偷袭攻克陈国南徐州。
围魏救赵:原指战国齐国围攻魏国大梁迫使魏军撤回救赵邯郸,后指袭击敌人后方据点迫使进攻之敌撤退。
借刀杀人:三十六计第三计,假借别人之手害人,自己不出面。
以逸待劳:作战时采取守势,养精蓄锐,让敌人来攻后乘其疲劳而胜之。
趁火打劫:三十六计第五计,乘人之危捞一把,趁人家失火抢东西。
声东击西:现实生活中提及频率高,以假动作欺敌,掩护主力击其要害。
无中生有:本计语出自老子《道德经》,意为天下万物生于有,有生于无。
暗渡陈仓:全称为“明修栈道,暗渡陈仓”,出自司马迁《史记淮阴侯列传》。
隔岸观火:敌方矛盾突出时,可不急于趁火打劫,待其暴露后再行动。
笑里藏刀:三十六计之一,运用广泛可无师自通,外表笑内心阴。
李代桃僵:敌我势均力敌或敌优我劣时,用小代价换大胜利。
顺手牵羊:比喻意外获得便宜或毫不费力获得平常需花大气力才能得到的东西。
打草惊蛇:原比喻惩罚甲使乙警觉,后多比喻做法不谨慎反使对方戒备。
借尸还魂:已死亡或没落事物借别名义或形式重新出现,军事上指利用无作为势力达我方目的。
调虎离山:设法使老虎离开原来山冈,比喻用计谋调动对方离开有利地位。
欲擒故纵:故意先放开让对方放松戒备,充分暴露后再捉住。
抛砖引玉:古代兵法三十六计第十七计,战争中常常用到。
擒贼擒王:攻打敌军主力捉住敌人首领,瓦解敌人整体力量。
釜底抽薪:把柴火从锅底抽掉使水止沸,出自《三十六计》第十九计。
混水摸鱼:比喻趁混乱时机攫取不正当利益,三十六计第二十计。
金蝉脱壳:《三十六计》第二十一计,蝉变为成虫时脱去幼壳。
关门捉贼:围困并歼灭敌人,特别是小股敌人的计谋。
远交近攻:联络距离远的国家,进攻邻近的国家。
假道伐虢:以借路为名,实际侵占该国(或该路),《三十六计》第二十四计。
偷梁换柱:从军事部署角度讲,指用偷换的手段达到某种目的。
指桑骂槐:《三十六计》(第五套并战计)第二十六计。
假痴不癫:假装痴呆,掩人耳目,另有所图,《三十六计》第二十七计。
上屋抽梯:“三十六计”第二十八计,假以方便,唆使前进,断其退路,陷之死地。
树上开花:“三十六计”之一,喻指将本求利,别有收获。
反客为主:客人反过来成为主人,比喻变被动为主动。
美人计:俗称色情间谍,侦察情报机关用色情勾引套取情报。
空城计:民间故事取自《三国演义》,作者根据三国志裴松之注“郭冲三事”改编。
反间计:识破对方阴谋并巧妙利用其阴谋诡计攻击对方,出自《三十六计》。
苦肉计:人不会伤害自己,受伤害定是无法抗争的力量导致,用于军事等领域。
连环计:出自《三十六计·第三十五计》,是古代兵法策略。
走为上计:战争形势不利时离开回避,遇到强敌或陷于困境时的最好策略。
二、计谋特点与应用
三十六计是中国古代兵家智慧的结晶,各计相互联系、相互补充。如“瞒天过海”靠欺骗和伪装瞒过对方,常用于偷袭等;“借刀杀人”借他人之手达成目的,需把握时机和火候;“空城计”则是心理战术,靠暴露弱点使敌人产生疑虑。这些计策不仅在军事领域应用广泛,在商业竞争、人际交往等领域也有价值。掌握并灵活运用这些计策,能在复杂局面中找到最佳解决方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