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三国演义》人物及事件简介
一、刘备
生卒年:(161 223)
在位时间:221 223 年
身份:蜀汉昭烈皇帝
籍贯:涿郡(今河北省涿县)
出身:汉景帝之子中山靖王刘胜后代
早年经历:少年孤独贫困,与母亲贩鞋织草席为生
重要事迹:
与关羽、张飞于桃园结义为异姓兄弟
剿除黄巾军有功,任安喜县尉
先后投靠公孙瓒、陶谦、曹操、袁绍、刘表等
建安十二年(207),三顾茅庐请出诸葛亮为军师,率军攻占荆州、益州、汉中
公元 221 年正式称帝,定都成都,国号汉,年号章武
替关羽、张飞报仇时,大举进攻吴国,被东吴陆逊用火攻打败,不久病死于白帝城,享年 63 岁
二、诸葛亮
生卒年:(181 234)
字:孔明
籍贯:琅琊阳都(今山东沂南南)
身份:三国蜀汉政治家、军事家
早年经历:东汉末,隐居邓县隆中(今湖北襄阳西),留心世事,被称为“卧龙”
重要事迹:
建安十二年(207),刘备三顾茅庐,提出“隆中对”,成为刘备主要谋士
辅佐刘备攻占荆州、益州、汉中,是赤壁大战主要指挥者之一
刘备称帝后任丞相,刘禅继位后封为武乡侯,任益州牧
领军平定南蛮,七擒孟获,北伐曹操
建兴十二年在五丈原(今陕西省岐山县东南)军中病死于军中,葬于定军山(今陕西省汉中勉县定军山)
三、关羽
生卒年:(220)
字:云长,本字长生
籍贯:河东解县(今山西省临猗西南)
身份:刘备义弟,五虎大将排名第一位
重要事迹:
因战乱逃亡至涿郡,后与张飞追随刘备
在汜水关前斩华雄,虎牢关前战吕布而闻名天下
官渡之战前被俘,被曹操拜为偏军,封汉寿亭侯,为曹杀袁绍名将颜良、文丑
后千里走单骑,过五关斩六将,回到刘备身边
攻曹仁于樊城,水淹七军,收降于禁,杀庞德,让华佗刮骨疗毒,威名远扬
终因骄傲轻敌,兵败麦城,被孙权所杀,死时 58 岁,一生重情义,智勇双全,武艺绝伦
四、张飞
生卒年:(221)
字:翼德
籍贯:涿郡(今河北省涿县)
身份:刘备义弟,五虎大将中第二位
重要事迹:
少时与关羽共事刘备
在虎牢关与关羽、刘备一起迎战吕布
长坂坡桥头上一声吼,吓退曹操百万军
葭萌关夜战马超,一支丈八蛇矛勇冠三军
刘备入川后拜本骑将军,封西乡侯
公元 221 年为替二哥关羽报仇,同刘备起兵攻伐东吴,临行前被部将范疆、张达刺杀,死时 55 岁
五、其他重要人物
公孙瓒:生年不详,死于公元一九九年。字伯圭,辽西令支(今河北迁安)人。曾任中郎将,封都亭侯,幽州牧。参加过攻打黄巾军及讨伐董卓的战争,与袁绍为争夺北方连年交战,建安四年(公元一九九年)被袁绍打败,自焚而死。
袁绍:生年不详,死于公元二○二年。字本初,汝南汝阳(今河南省商水)人。汉灵帝时为中军校尉,领导皇宫禁卫军,灵帝死后,带兵进宫杀尽宫中宦官。董卓控制国家大权时,从冀州发兵讨伐董卓,成为诸侯军的盟主,在诸侯混战中势力进一步扩大,成为当时兵将最多的豪强。但在与曹操决战时,因不听谋士良言,在官渡被曹操击败,不久病死。
袁术:生年不详,死于公元一九九年。字公路,袁绍的弟弟。曾任河南尹、虎贲中郎将,南阳太守。因被曹操、袁绍军队攻击,率兵退驻寿春,统治扬州一带。建安二年(公元一九七年)自称皇帝,号仲家。后被曹操打败,忧病而死。
孙权:生于公元一八二年,死于公元二五二年。三国时吴国建立者。公元二二九年至二五二年在位。字仲谋,吴郡富春(今浙江省富阳人)。东汉末年,继承哥哥孙策的事业,在张昭、周瑜、鲁肃等人的协助下,联合刘备,在赤壁大败曹操。后又联合曹操攻击蜀国,杀刘备大将关羽,夺取荆州,并在彝陵战役中大败刘备。公元二二九年在湖北武昌(今湖北省鄂州)称帝,国号吴。后迁都建业(今江苏省南京)。在位时,曾派卫温率领万人船队与夷洲(今台湾省)取得联系。死后追封为吴大帝。
汉献帝刘协:汉灵帝的儿子。生于公元一八一年,死于公元二三四年。公元一九○年至二二○年在位。董卓废少帝刘辩后上台,是董卓的傀儡。王允用连环计杀害董卓后,被李傕劫走。建安元年(公元一九六年)被曹操迎到许都,成为曹操的傀儡。在位时天下大乱,战火四起。曹操死后,曹丕称帝,献帝被迫退位,改封山阳公。
刘表:字景升。生于公元一四二年,死于公元二○八年。历任荆州刺史、镇南将军、荆州牧、封武成侯。刘备的同宗兄弟,生有两个儿子刘琦、刘琮。病死后刘琮继位,投降了曹操。
六、三国重大历史事件
李、郭之乱:董卓被诛杀后,其部下凉州兵在李傕、郭汜、张济等率领下造反,攻入长安,杀死王允,劫持献帝。后三人发生冲突,长安城内连续厮杀数月,百姓涂炭。张济调停后,李傕、郭汜又后悔放走红帝,再次劫夺。杨奉、董承护驾边战边走,在弘农、陕城间得河北将士和南匈奴右贤王援助,逃到安邑。建安元年七月,献帝由董承等人护送回洛阳,洛阳已成瓦砾,百姓仅剩几百家。
州牧割据:东汉末年,朝廷借助地方力量镇压黄巾起事,令各地州牧掌握兵权。此后各州牧互相兼并,形成州牧割据局面。建安元年主要的割据州牧有曹操据兖州,公孙度据辽东,刘虞、公孙瓒据幽州,袁绍据冀、青、并三州,袁术据扬、豫二州,陶谦据徐州,刘表据荆州,刘焉据益州。还有孙策据江东,韩遂、马腾据凉州,张鲁据汉中。各割据势力彼此攻伐兼并,造成天下大乱,东汉名存实亡。
火烧乌巢:曹操和袁绍在官渡对峙,袁绍谋士许攸建议持久战,袁绍不听,许攸背袁投曹并告知曹操袁绍军粮草囤积于乌巢。曹操带精骑五千攻打乌巢,烧掉粮草,为官渡之战胜利奠定基础。
曹操统一北方:官渡之战袁绍兵败,退回邺城病卒,其子谭、尚争权,曹操攻占黎阳。九年邺城降,袁尚奔幽州依兄袁熙,后兄弟二人逃奔乌桓。曹操为消灭袁氏残余势力,开凿平虏渠和泉州渠解决军需运输,大封功臣鼓励士气,建安十二年五月亲率大军北伐,迅速到达距乌桓根据地柳城仅二百里时,乌桓王才知曹军到来,兵败被杀。曹操收降二十余万人,并将被乌桓掳掠的十余万汉人送回内地,袁熙、袁尚兄弟被公孙康所杀,曹操完成统一北方大业。
三顾茅庐:刘备到荆州后,在各路诸侯征战中屡次失败,欲寻找人才。徐庶推荐诸葛亮,称其有卧龙之称,只可前去拜见。刘备便亲自到隆中拜访诸葛亮,共去三次才见到。诸葛亮被刘备爱才之心感动,献上“隆中对策”,并出山助刘备成就大业。
长坂败兵:曹操进攻荆州,刘琮投降,刘备率军向江陵退却。曹操轻骑追击,刘备军中多为老弱百姓,战斗力不强,很快被冲垮。幸得赵云、张飞等保护,刘备得以脱身。长坂败兵后,刘备折头向东,与关羽水军会合,向江夏撤退。
诸葛亮游说东吴:建安十三年曹操攻荆州,刘琮降,刘备无立锥之地。诸葛亮说服刘备去东吴说服孙权联盟抗曹,诸葛亮见孙权分析形势,激将孙权抗曹,着重分析曹操弱点,增加孙权联刘抗曹信心。孙权内部主和主战两派势均力敌,讨论后主战派占上风,此后发生孙刘联盟,赤壁鏖战,三国鼎立。
赤壁之战:建安十三年,曹操自宛挥师南下欲统一天下,刘琮降,刘备南撤。刘备派诸葛亮赴柴桑见孙权,说服孙权结盟抗曹。孙权命周瑜、程普率三万精锐水军联合刘备军共约五万人溯长江西进,十一月与曹军对峙于赤壁。曹操将战船首尾相连,周瑜采纳黄盖火攻计,黄盖诈降成功,火烧曹军船阵,火势延及岸上营寨,孙刘联军乘势出击,曹军死伤过半,退往江陵,孙刘联军占荆州要地,此战为三国鼎立奠定基础。
火烧连环船:赤壁之战中,曹操为解决北军不习水战、战船颠簸影响战斗力的问题,命以大铁链和木板连接战船。东吴主帅周瑜派黄盖向曹操诈降,黄盖率载满乾柴草的战船冲向曹军,火船直冲曹军水师,连环船无法散开,火势蔓延,曹军人马烧溺死者甚众,曹操大败北返,火烧连环船决定了赤壁之战的成败。
曹丕篡汉立魏:东汉末年,曹操挟持汉献帝,统一北方,实权在曹操掌握。公元 220 年正月曹操病死,其子曹丕继位为魏王,逼汉献帝“禅让”,同年十月汉献帝宣布退位,曹丕登坛受禅,改国号为魏,改元黄初,废献帝为山阳公,东汉正式结束,三国时代的魏国正式建立。
蜀汉建立:赤壁之战后,刘备领荆州牧,次年益州牧刘璋邀刘备入蜀共取汉中,刘备留关羽守荆州,率军入蜀,十九年袭破成都,自领益州牧,次年汉中张鲁降曹操,曹操派夏侯渊镇守,二十四年刘备攻汉中,自称汉中王,第二年曹操死,曹丕篡汉自立,刘备于次年在成都即皇帝位,国号汉,改元章武,史称蜀或“蜀汉”,以诸葛亮为丞相。
吴国建立:孙策死后,孙权掌政,继续经营江东,赤壁之战联合刘备击败曹操,巩固孙氏政权,袭杀关羽夺得荆州,魏国和蜀汉先后建立后,孙权主动向魏称臣,在夷陵之战击败刘备,曹丕三攻吴地无功而返,次年丕病死,吴蜀修好,孙权于吴黄武八年四月在武昌称帝,改元黄龙,国号为吴,追尊孙坚为武烈皇帝、孙策为长沙桓王,立子孙登为皇太子,九月迁都建业,三国之中,吴立国最晚,但自孙氏割据江东算起,政权最早建立,历时也最久。
襄樊之战:赤壁之战后,曹操仍占有南郡北部设襄阳郡,建安二十年孙权、刘备商定以湘水为界平分荆州,二十四年三月刘备占汉中,七月关羽出兵争夺襄樊,曹操派徐晃、于禁、庞德前往助守,大雨汉水暴涨,关羽水淹七军,擒于禁,杀庞德,但曹仁坚守,曹操派使者与孙权勾结偷袭关羽后方,关羽退兵回救江陵,致使战役功败垂成。
水淹七军:建安二十四年七月,关羽围攻樊城,曹操派于禁率兵来援,驻屯城外,大雨汉水暴涨,曹军营寨分散被关羽水师击破,于禁投降,关羽生擒庞德,这是襄樊大战中关羽取得的最大战果。
吴夺荆州:荆州除曹操占南郡北部外,孙权与刘备对荆州有争议,二十四年关羽进攻襄樊,孙权暗中与曹操勾结偷袭荆州,吕蒙装病回建业推荐陆逊继任,陆逊写信恭维关羽使关羽大意,后方守军被调走,吕蒙占领江陵善待关羽家属,使关军将士丧失斗志,关羽向西退守麦城,孙权派人诱降并令潘璋截断其归路,关羽被擒杀,孙权夺得